01.
《道德經(jīng)》說,“大巧若拙,大辯若訥。”
真正聰明的人,表面上顯得笨拙。真正有口才的人,好像嘴很笨。
有大智慧的人,不自炫耀,不露鋒芒。
所以古往今來人們感慨,難得糊涂!
蘇軾有一首寫給自己孩子的《洗兒》詩:
“皆養(yǎng)子望聰明,我被聰明誤一生。唯愿孩兒愚且魯,無災(zāi)無難到公卿。”
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聰明伶俐,而蘇東坡卻希望自己的孩子愚笨一些。
乍聽起來這有些不可思議,其實飽含著蘇軾對于子女的殷殷深情。
作為一代文豪,蘇東坡的才華和聰慧早已得到充分肯定。
少年出蜀,科場得名。春風(fēng)得意正欲大展拳腳之時,卻遭遇了一系列的滑鐵盧。
與當(dāng)時宰相王安石的政見不合,受到彈壓,滿腔抱負不得重用,又遭遇了烏臺詩案,接連被貶。
被打壓是痛苦的,特別有才華的人被不斷打壓更是一種折磨。
“心似已灰之木,身如不系之舟。問汝平生功業(yè),黃州惠州儋州。”
被貶到海南島的蘇軾不得不感慨,一生為聰明所累。
所以他真切地希望自己的孩子不必多么聰明,幸福平安才是父母最大的掛念。
做一個無災(zāi)無難的普通人就好,安安穩(wěn)穩(wěn)地度過一生。
聰明未必是好事,笨拙也未必是壞事。
02
《三國演義》中的楊修就死于太過聰明,將上司的所有心思全部看穿還揭露出來,曹操又豈能容你。
俗話說;“看透不說透,還是好朋友。”
宋太祖趙匡胤在演過“杯酒釋兵權(quán)”這出好戲之后,身居高位的大臣人人自危,其中殿前都虞侯這一要職在連換數(shù)人之后,最后選由楊信擔(dān)任。
楊信上任后不久,突患啞疾,張嘴無聲,口不能言。
只能打“啞謎”似的用手比劃,再由貼身家僮準(zhǔn)確地“翻譯”他的啞語。
這樣一來,楊信雖然身患啞疾,卻也絲毫不影響他對軍隊指揮,并不耽誤工作。
趙匡胤不僅沒有因為楊信的“啞”而撤其職務(wù),反而更加信任楊信了。
后來還授予他節(jié)度使一職,再后來,又將殿前司這種更高級的職位也給了他,終太祖一朝,趙匡胤對對楊信的信任始終未減。
但讓人沒想到的是,“啞”了十一年的楊信,竟然在臨死前一天,奇跡般的“康復(fù)”了,甚至還聲淚俱下地表達了他對皇上知遇之恩的深切感念。
原來楊信一直都是在裝啞,他害怕步了前任的后塵不得善終,真是大音希聲。
楊信“裝”成功了,不僅“裝”來了榮華富貴,也“裝”來了大權(quán)在握,并得以善終。
說到裝聾作啞裝瘋賣傻,則不得不提司馬懿。
《三國演義》第一百零六回“司馬懿詐病賺曹爽”,實在讓我們看到了這位卓越政治家軍事家“癡傻”的智慧。
在蜀魏兩國的戰(zhàn)爭中,智謀能與諸葛亮相抗衡的只有司馬懿。
戰(zhàn)場上的司馬懿表現(xiàn)出杰出的軍事才能,一旦進入政治權(quán)力斗爭場合,其智慧指數(shù)似乎直線退化,在上司面前表現(xiàn)出一副傻乎乎的遲鈍相。
他裝瘋賣傻,連哄帶騙,終于讓曹氏一族放下戒備。
以“癡傻”狀態(tài)麻痹對手之后,趁機發(fā)動了高平陵政變,誅殺曹爽,逼死曹芳,把所有的軍政大權(quán)攬于手中——取魏而代之,“三國盡歸司馬氏”,成為笑到最后的贏家。
03
俗話說得好:“不癡不聾,不做家翁”。
《紅樓夢》中的賈母就是一個耳不聰、目不明的人。
當(dāng)時人平均壽命不到50歲,賈母活了83歲,賈母是怎樣做到這樣龜年鶴壽,洪福齊天的呢?
答案就是裝聾作啞,心態(tài)平和。
作為賈府實際的最高掌權(quán)者,大小事務(wù)又怎么瞞得住她,只是賈母有自己的人生智慧,對于很多事情都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。
兒孫自有兒孫福,少管閑事,自己也落得個清凈自在。
而精明了一輩子、厲害了一輩子的王熙鳳,卻沒有得到一個好下場,
“機關(guān)算盡太聰明,反誤了卿卿性命。”爭名奪利,勾心斗角,轉(zhuǎn)眼間都是浮云。
傳統(tǒng)中醫(yī)認為:怒傷肝、喜傷心、憂傷肺、思傷脾、恐傷腎。
其實到了人生下半場,更多的是尋求心態(tài)的平和與靈魂的安靜。
有詩佛美譽的王維曾有詩云:晚歲頗好靜,萬事不關(guān)心。
清代的李漁在《閑情偶寄》中記錄了這樣一條人生箴言:
略帶三分拙,兼存一線癡,微聾與暫啞,均是壽身資。
有時候,“拙”“癡”“聾”“啞”恰是養(yǎng)生的秘訣、人生的智慧。
——轉(zhuǎn)載自網(wǎng)易 思想新知